查看原文
其他

60 天, 4 座城市,149 人,讨论如何构建更“循环”的世界

BottleDream BottleDream
2024-09-07




在资源有限的世界里,

我们如何脱离“线性增长”的模式?


“循环经济”都听过,

但如何在日常工作中找到切入口?


本土的循环设计,

应该是什么样子?


好奇以上这些问题,所以我们决定……找做循环设计的人聊天!


我们和艾伦· 麦克阿瑟基金会花了两个多月,通过“设计为循环”系列活动邀请了 149 位实践循环设计的朋友,探讨怎么在国内落地循环设计。


现场有很多惊喜!来凑热闹👇



我们第一次跟这么多跨界背景的“设计师”们联结和共创:电商、教育、咨询、社会创新组织、材料研发、艺术策划、创业者、非营利机构……循环设计的有趣之处在于这是一个各行业共同的命题,我们需要不同的人、不同视角参与到设计过程中。所以我们整理了现场的内容,给自己和没能来的朋友们留作参考:




说起循环经济,很容直接联想到“回收”,“循环使用”。


这正是我们举办这次工作坊的原因之一——在实践循环经济之前,第一件事,我们希望可以有更多人了解这个概念的框架,以及基础的原则。我们总结了几个常见的循环经济的迷思:



在循环经济系统里,“回收再利用(recycle)”是其中一个环节。


鉴于这一环节仅能保存较低的原料价值,它是在其他选项不再可用时的最后选择。


在“回收”之前,其实还可以优先考虑共享(实现同一件产品的多用户使用)、重复使用(实现产品和组件的反复多次使用)、维修(不改变产品用途,通过维修保养延长使用寿命)、翻新(更换组件或改善外观)等措施,实现更多次的使用,存续更多的价值。





设计,似乎一直与“造物”等同,颜色、材料、结构、功能。


这里我们想谈谈系统。上述的设计决策,一方面受到更大的系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在塑造着这个系统。当我们聊“系统”,它不仅包括产品,还有供应链、商业模式、品牌价值等,这些环节看似与“设计”无关,但都是人为决策的结果。


回到“可回收产品”,产品设计时,可能的确考虑到了材料的可回收性、结构的可拆卸性、运输的简便性,但如果没有对现有回收系统的了解或者受限无法搭建相应的回收服务,在产品设计层面的巧思大概率只能流于美好愿望。


所以我们才说循环设计针对于从组件到产品到服务再到系统的每个层面,需要在设计的每个阶段进行系统思考。




说“可以有”,是因为具体的设计方法其实大家都学过也在尝试使用,比如说仿生设计、可维修的设计、模块化设计、经久耐用的设计等等,挑战在于如何在复杂的系统里找到介入点并开始实践循环设计。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建议:


凑近和拉远

设计时需要不断地切换视角,凑近和拉远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维度——从个人需求到社会环境,从本地环境到全球生态,从单次的价值交换到整个经济体系。可以尝试通过这个方法建立对设计语境的认知,寻找问题的根本原因,并评估设计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


拓宽价值创造的视野

在线性经济对价值的狭窄定义之外,设计还能创造怎样的价值?我们对系统不同层面的干预会给系统的不同层面、系统中的每个人、给社会、给自然带来怎样的价值?我们的设计如何像健康的自然系统一样,让所有的相关方不仅互惠互利,而且共生共荣?


借助持续的反馈不断演进

系统复杂、庞大且在不断演变,永远不会有完整的数据或清单能提供所有信息,重要的在于从某个地方开始,嵌入反馈机制,跟踪、测量和评估响应情况,以此为依据完善解决方案,发现创造和扩展价值的新机遇。



我们不想止于方法论和远方的案例。


循环设计工作坊的现场,让我们收获最大的,就是参与者们的思考、反馈和讨论。现场太多精彩的讨论,我们挑选了部分发言分享给大家。他们当中,有些困惑,也有经验,也有愿景,希望大家食用愉快。























在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宽阔的空间维度中,如未来 30 年,中国和全球,怎么找到此刻我们的循环设计坐标?


有参与者认为,循环设计应该放在更大的社会议题中去看:

而工作坊中,大家认为循环设计也意味着对未来有更多元的考量,包括对“货币”和“资源”的重新思考:

同时,跨界的社群和联结显得更加重要:

产品之外,循环设计的理念还可以把“社会公平”更好地纳入考量。



现场精彩的发言和观点还有太多太多,限于文章篇幅我们就只展示到这里。


我们每一场工作坊都会用“设计是____”这道填空题做结尾,我们把这些回答罗列在下面的图片里与大家分享。也想邀请看到这里的你与我们分享,在你的理解中,什么是“设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BottleDream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